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招生政策 >> 正文

2018年环境与资源学院招生简介

发布者: [发表时间]:2018-11-01 [来源]: [浏览次数]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8年环境与资源学院招生简介

环境与资源学院(简称环资学院)成立于2018年4月,由原轻工学院的轻化工程专业、包装工程专业和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的生态环境研究院组成。环境与资源学院以“立德树人”为根本任务,以学科建设为龙头,紧密结合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八大万亿产业,借鉴德国(FH)人才培养经验,深化产教融合育人;倡导“传承文明,开拓创新,绿色发展”思想,面向轻化工(日化用品)、包装文化创意设计、节能环保及绿色生态和高分子材料等领域,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、创新创业精神、实践能力强和国际化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。

学院拥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、浙江省重点实验室、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、浙江省重点学科等一批省级以上高水平专业学科平台。学院现有教职工41人(其中正高职称 7人,副高职称12人,有博士学历、国外学习和企业经历的教师分别占76%、47%和82%),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、钱江学者1人,浙江省首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,浙江省151第一层次1人,浙江省151第三层次2人,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。目前设有“包装工程”、“轻化工程”、“环境工程(筹)”等 3个全日制本科专业,其中轻化工程专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、浙江省“十二五”新兴特色专业、浙江省“十三五”特色专业。学院有环境工程、生物化工、应用化学等二级学科硕士点,每年为相关领域培养硕士研究生。

学院推进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”的校企合作办学,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。教学团队获批2项省教育厅课堂教学改革项目,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1项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项目。学生的知识、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,获得企业的良好评价,就业率97%以上,研究生录取率15%以上。 学院还与加拿大、日本、比利时、韩国等国家的高校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,出国交换学习及深造20多人。

平台与基地建设

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3个

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

浙江省重点实验室1个

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

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

浙江省“十二五”新兴特色专业1个

浙江省“十三五”特色专业1个

教育厅课堂教学改革项目2项

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1项

校企合作实践基地30余个

科研成果

近年来,学院教师承担完成了大批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科研项目,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、国家国际科技合作欧盟专项、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,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、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、浙江省公益技术项目等省部级项目30余项;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;获国际发明专利6件、国家发明专利40余件;出版专著、教材20余部;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、省部级奖项5项。指导学生发表科技论文35篇,其中核心期刊论文4篇,申报专利55项,授权39项。

人才培养

近年,学院老师指导学生获得获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8项,省挑战杯奖7项,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银奖1项,新苗计划15项。获世界“包装之星”优秀奖22项,中国包装之星金奖4项,银奖8项;全国大学生包装结构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、二等奖2项;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4项、二等奖10项等,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和优秀组织奖,《第九届浙江省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创业大赛》省级三等奖1项。

学生创新实验

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

通用生物科技(杭州)有限公司岗位实习交流

绿色包装获奖

招生专业简介

一、轻工类(含轻化工程和包装工程)专业代码47

专业名称

培养方向

特色与优势

就业领域

轻化工程

日化用品

生物质基功能材料

节能环保

本专业是教育部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”试点专业,浙江省“十三五”特色专业,依托学院学科平台,教学团队对人才培养支撑作用强,高级职称和博士比例高,国外经历和企业经历比例高,行业背景鲜明,产业优势明显,学生就业率高。

在轻化工及其相关的能资源、功能材料、节能环保等领域从事产品生产与检测、工艺技术开发与优化、项目运行与管理、产品营销与服务等方面工作。

包装工程

包装设计

包装新材料

包装印刷产业创新工程

依托学院学科平台,人才培养定位与浙江包装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契合度高; 人才培养方案突显包装设计和包装技术高度结合的应用型特色;行业产业特色鲜明,学科竞赛成绩显著,学生就业率高。

在商品生产与流通企业、科研机构、商检、质检、外贸等部门承担包装工艺与工程设计、包装产品设计、质量检测或管理与销售工作和科学研究等工作。

二、环境工程:(工学,按理科招生)(待筹)

专业名称

培养方向

特色与优势

就业领域

环境工程

污染控制工程

给水排水工程

环境规划和管理

依托学院学科与教学平台,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,具有坚实而宽广的环境工程专业领域,特色鲜明、师资力量雄厚,学生培养能力强,就业率高。

在各级环境保护部门、农业管理部门、生物质能源化工企业、科研设计院所等单位从事环境污染防治、环境规划与管理等工作。

注:

1.轻化类专业为大类招生,2018年选考科目为化学、生物、物理。

2.报考以上各专业须满足体检要求。

浙江科技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2018普通本科省招生计划

专业

科类

批次

学制

学费(元/年)

授予学位

浙江

全国

轻工类

综合改革

普通批

4年

5500

工学

20

80

国际交流合作

学院与德国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、英国赫特福德大学、加拿大UNB大学、日本筑波大学、比利时根特大学、韩国松原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,国内外互访交流、交换生及留学研究生等形式100多人。

德国吕贝克大学Christoph Kull教授到访并交流

学科成员赴英国考察访问

2014届毕业生刘强同学

比利时根特大学合作交流

学科成员参加中日固废管理联盟会议





院长介绍

沙力争,1970年11月出生,博士,教授,硕士生导师。现为浙江科技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、党总支书记、浙江省废弃生物质循环利用与生态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、浙江省特色专业“轻化工程专业”负责人、制浆造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负责人、“绿色造纸与特种纸”教学团队负责人、浙江省造纸学会/行业协会理事、浙江省循环经济学会理事。长期从事制浆造纸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,主要研究方向是纸基功能材料和清洁造纸技术。曾前往加拿大纽布伦斯威克大学做访问学者。主持和完成国家火炬计划、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、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等各类科研教研项目20余项;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、省重点研发项目、省自然科学基金、省公益技术项目等。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、衢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;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,其中SCI/EI收录约20篇,任《Journal of 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》、《Fibers and Polymers》等期刊的审稿人;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件;主编高校教材2部。

教授名师

    单胜道,首批二级教授,博士生导师,浙江省首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。科技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、中欧低碳经济推广合作中心首席专家、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才。担任浙江省农业生态能源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首席专家,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“种养废弃物循环利用与污染防控技术”负责人。兼任浙江省循环经济学会理事长、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、浙江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,浙江省废弃生物质循环利用与生态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,浙江省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负责人。长期从事农林生物质炭化沼气化循环利用、生物炭制备及水土环境修复等领域研究,先后承担国家高技术“863”项目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、国家国际科技合作欧盟专项、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、世界银行项目、国家发改委项目和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、浙江省科技重大攻关项目、浙江省科技重大专项优先主题项目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、浙江省社科重大招标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近30项,以及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研究项目60余项;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多篇;授权发明专利40余件,其中国际发明专利6件;专著12部;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,主持项目获省部级奖7项,其中一等奖2项、二等奖2项。

   方程冉,博士,教授。2010年3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环境工程系获博士学位,2013年2月-2014年2月赴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访学交流。2013年12月入选浙江省“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”,2014年6月入选浙江科技学院“青年英才”,2017年入选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。现任浙江省“废弃生物质循环利用与生态处理技术”重点实验室副主任,浙江科技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。研究方向为废物处理与资源化。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、浙江省科技厅计划项目1项和浙江省教育厅项目1项;累计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;授权发明专利5项;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项。

王立军,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2001年02月毕业于韩国国立江原大学校,获得制浆造纸工程工学博士学位。现为浙江科技学院环境资源学院制浆造纸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,入选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,杭州市钱江特聘专家。主要从事造纸助剂、纸机湿部化学原理、纸机水化学、纸机沉积物控制、纤维基材料高值化利用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。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、省部级项目、企业横向课题多项。